查看完整版本: 大乘經典是佛滅度后才發展出來的嗎?
頁: [1] 2

GWZW 發表於 2013-12-13 07:11 AM

大乘經典是佛滅度后才發展出來的嗎?

我曾經見到很多大陸的佛法論壇在爭論大小乘, 最主要的就是看到崇尚南傳佛法的弟子批評說大乘佛法是佛滅度後由後世弟子所說. 但是我看到以下的文章, 提出很多証據在說明大乘的說法是佛在世就已經宣講了, 我想這是一篇很好的說明, 同時也希望有研究的人能參考 :

====


前言:有些人認為大乘經典是在佛滅度后才創造出來的,然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 佛陀在初轉法輪的四阿含經中有許多地方都有提到「大乘」或「三乘」和「方等經典」!四阿含中也多處提到「菩薩」二字!佛陀也說自己和過去諸佛修菩薩行的過程,以及授記 彌勒菩薩將來成佛。

所以大乘之名是在四阿含中就有的,四阿含中就有提到菩薩六度,因此大乘經典不是后來才創造的。

如《增一阿含經》卷1〈1 序品〉就說:

「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無差別。
 佛經微妙極甚深,能除結使如流河;
 然此增一最在上,能淨三眼除三垢。
 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
 ………………………………………………………..
 契經一藏律二藏,阿毘曇經為三藏;
 方等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
 安處佛語終不異,因緣本末皆隨順;
 彌勒諸天皆稱善,釋迦文經得久存。
 彌勒尋起手執華,歡喜持用散阿難;
 此經真實如來說,使阿難尋道果成。」(CBETA, T02, no. 125, p. 550, b29-c14)

以下我們再引用經典並分几點來說明:

一、四阿含中多處提到「大乘」兩字的經文:

1.《長阿含經》卷2:「世尊觀此義已,即說頌曰:

「佛為海船師,  法橋渡河津;
 大乘道之輿,  一切渡天人。
 亦為自解結,  渡岸得昇仙;
 都使諸弟子,  縛解得涅槃。」」(CBETA, T01, no. 1, p. 12, c26-p. 13, a1)

2.《雜阿含經》卷28:「佛告阿難:「是世人乘,非我法、律婆羅門乘也。阿難!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阿難!何等為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阿難!是名正法、律乘、天乘、梵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CBETA, T02, no. 99, p. 200, c25-p. 201, a2)

3.《增一阿含經》卷1〈1 序品〉:
「菩薩發意趣大乘,  如來說此種種別。
 人尊說六度無極:  布施、持戒、忍、精進、
 禪、智慧力如月初, 逮度無極覩諸法。」(CBETA, T02, no. 125, p. 550, a12-15)

4.《增一阿含經》卷1〈1 序品〉:

「彌勒稱善快哉說,  發趣大乘意甚廣;
 或有諸法斷結使,  或有諸法成道果。」(CBETA, T02, no. 125, p. 550, b4-6)

5.《增一阿含經》卷1〈1 序品〉:

「契經一藏律二藏,  阿毘曇經為三藏;
 方等大乘義玄邃,  及諸契經為雜藏。」(CBETA, T02, no. 125, p. 550, c9-12)

6.《增一阿含經》卷10〈19 勸請品〉:「爾時,須深女人便說此偈:

「善逝有此智,  質直無瑕穢,
 勇猛有所伏,  求於大乘行。」」(CBETA, T02, no. 125, p. 595, b11-13)

二、在《增一阿含經》中也有多處提到「三乘」:

1. 《增一阿含經》卷1〈1 序品〉:「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無差別。
 佛經微妙極甚深,  能除結使如流河;」(CBETA, T02, no. 125, p. 550, b29-c2)

2. 《增一阿含經》卷2〈3 廣演品〉:「於此眾中,皆同一器,亦以自度,復度他人至三乘道,如此之業名曰聖眾。」(CBETA, T02, no. 125, p. 554, c26-27)

3. 《增一阿含經》卷18〈26 四意斷品〉:「所以然者,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有佛名善念誓願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當於爾時,人壽八万歲,無有中夭者。彼善念誓願如來當成佛時,即其日便化作無量佛,立無量眾生在三乘行,有在不退轉地住者;」(CBETA, T02, no. 125, p. 639, c21-26)

4. 《增一阿含經》卷24〈32 善聚品〉:「若得此五根者,便有四果、三乘之道。」(CBETA, T02, no. 125, p. 674, a6-7)

5. 《增一阿含經》卷38〈43 馬血天子問八政品〉:「持此齋法功德,攝取一切眾生之善,以此功德,惠施彼人,使成無上正真之道,持此誓願之福,施成三乘,使不中退。」(CBETA, T02, no. 125, p. 757, a11-14)

6. 《增一阿含經》卷41〈45 馬王品〉:「是時,阿難白佛言:「云何,世尊!彼人自修梵行、三乘之行,彼人何所趣向?」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吾恒說三乘之行。過去、將來三世諸佛,盡當說三乘之法。」(CBETA, T02, no. 125, p. 773, a22-26)

7. 《增一阿含經》卷44〈48 十不善品〉:「爾時,彌勒當說三乘之教,如我今日弟子之中,大迦葉者行十二頭陀,過去諸佛所善修梵行,此人常佐彌勒,勸化人民。」」(CBETA, T02, no. 125, p. 788, c25-28)

8. 《增一阿含經》卷45〈48 十不善品〉:「今此眾中有四向、四得及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者,當從眾中求之。所以然者,三乘之道皆出乎眾。」(CBETA, T02, no. 125, p. 792, b11-14)

三、《增一阿含經》中有提到聲聞乘、緣覺(辟支佛)乘、佛乘這三種:

1.如上述《增一阿含經》卷45〈48 十不善品〉所說:「今此眾中有四向、四得及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者,當從眾中求之。所以然者,三乘之道皆出乎眾。」(CBETA, T02, no. 125, p. 792, b11-14)

2.《增一阿含經》卷45〈48 十不善品〉:「爾時,師子長者默然不對。爾時,天人復語長者:『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此向須陀洹人,此是得須陀洹人;此向斯陀含人,此是得斯陀含人;此向阿那含,此得阿那含;此向阿羅漢,此得阿羅漢;此是聲聞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施此得福少,施此得福多。』」(CBETA, T02, no. 125, p. 792, b27-c3)

3. 《增一阿含經》卷20〈28 聲聞品〉:「若法在世者,便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佛乘便現於世。」(CBETA, T02, no. 125, p. 653, a9-11)

4. 《增一阿含經》卷16〈24 高幢品〉:「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聲聞、緣覺、佛乘者,悉成其願。吾今成佛,由其持戒,五戒、十善,無願不獲,諸比丘!若欲成其道者,當作是學。」」(CBETA, T02, no. 125, p. 626, a21-24)

由此可知,不僅 釋迦世尊說了三乘之道,過去諸佛乃至未來的彌勒佛也是說三乘道,三乘就是聲聞乘(阿羅漢)、辟支佛乘(緣覺)、佛乘這三種差別。

四、《增一阿含經》和《長阿含經》中多處都有提到十二部經 :

四阿含中的「方等」或「方廣」經典,方等就是指大乘方等系列的經典 :
1.《增一阿含經》卷17〈25 四諦品〉:「彼云何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高聲誦習,所謂契經、祇夜、受決、偈、本末、因緣、已說、生經、頌、方等、未曾有法、譬喻。如是諸法,善諷誦讀,不失其義;不廣與人說法。是謂此人雷而不雨。」(CBETA, T02, no. 125, p. 635, a10-14)

2. 《增一阿含經》卷21〈29 苦樂品〉:「彼云何名為法辯?十二部經如來所說,所謂契經、祇夜、本末、偈、因緣、授決、已說、造頌、生經、方等、合集、未曾有,及諸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諸法之實不可沮壞,所可總持者,是謂名為法辯。」(CBETA, T02, no. 125, p. 657, a1-6)

3. 佛說如果比丘不知道法,不知這十二部經典,不知道大乘方等經典,那就不是比丘。如《增一阿含經》卷33〈39 等法品〉中說:「云何比丘知法?於是,比丘知法,所謂契經、祇夜、偈、因緣、譬喻、本末、廣演、方等、未曾有、廣普、授決、生經。若有比丘不知法者,不知十二部經,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解了法故,名為知法。如是,比丘解了於法。」(CBETA, T02, no. 125, p. 728, c2-7)

4. 《增一阿含經》卷46〈49 放牛品〉:「云何比丘不知所愛?於是,比丘於十二部,契經、祇夜、授決、偈、因緣、本末、方等、譬喻、生經、說、廣普、未曾有法。如是比丘不知所愛。」(CBETA, T02, no. 125, p. 794, b14-17)

5. 《增一阿含經》卷46〈49 放牛品〉:「云何比丘擇道行?於是,比丘於十二部經擇而行之,所謂契經、祇夜、授決、偈、因緣、本末、方等、譬喻、生經、說、廣普、未曾有法。如是比丘知擇道行。」(CBETA, T02, no. 125, p. 794, c27-p. 795, a2)

6. 《增一阿含經》卷48〈50 禮三寶品〉:「爾時,世尊重告諸比丘曰:「汝等當知,若有愚人習於法行,所謂契經、祇夜、偈、授決、因緣、本末、譬喻、生、方等、未曾有、說、廣普;………,此亦如是,若有愚人翫習其法,十二部經靡不斟酌,亦不觀察其義。所以然者,由不究竟正法義故。

「於是,若有善男子將護翫習其法,契經、祇夜、偈、授決、因緣、本末、譬喻、生、方等、未曾有、說、廣普;彼人誦此法已,深解其義;………。是故,諸比丘!其有解吾義者,當念奉行;其不解者,重來問我。如來方今現在,后悔無益。」」(CBETA, T02, no. 125, p. 813, a14-b14)

7. 《長阿含經》卷3:「比丘當知我於此法自身作證,布現於彼,謂:『《貫經》、《祇夜經》、《授記經》、《偈經》、《法句經》、《相應經》、《本緣經》、《天本經》、《廣經》、《未曾有經》、《證喻經》、《大教經》。』汝等當善受持,稱量分別,隨事修行。所以者何?如來不久,是后三月當般泥洹。」」(CBETA, T01, no. 1, p. 16, c14-19)

8. 《長阿含經》卷12:「是故,比丘!於十二部經自身作證,當廣流布,一曰《貫經》,二曰《祇夜經》,三曰《授記經》,四曰《偈經》,五曰《法句經》,六曰《相應經》,七曰《本緣經》,八曰《天本經》,九曰《廣經》,十曰《未曾有經》,十一曰《譬喻經》,十二曰《大教經》,當善受持,稱量觀察,廣演分布。」(CBETA, T01, no. 1, p. 74, b19-24)

五、四阿含中有多處提到「菩薩」:

1.《增一阿含經》中就找到62處提到「菩薩」二字。

世尊常常說到自己和過去佛如何修菩薩行,如《增一阿含經》卷40〈44 九眾生居品〉:「佛告諸天曰:「汝等且止!如來自當知時。如我自憶昔日未成佛道,修菩薩行,由一鴿故,自投命根,何況今日以成佛道,當捨此比丘乎?」(CBETA, T02, no. 125, p. 766, c25-28)

2.佛出現於世間要做五件事情,其中一項教導眾生行菩薩道,還有幫菩薩授記,如授記 彌勒是將來下一尊佛,以及《法華經》中授記諸大阿羅漢將來成佛。《增一阿含經》卷15〈24 高幢品〉:【世尊告曰:「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當轉法輪,二者當與父說法,三者當與母說法,四者當導凡夫人立菩薩行,五者當授菩薩別。是謂,迦葉!如來出世當行此五法。」】(CBETA, T02, no. 125, p. 622, c11-16)

《增一阿含經》卷28〈36 聽法品〉:「爾時,釋提桓因白世尊言:「如來亦說:『夫如來出世必當為五事。云何為五?當轉法輪;當度父母;無信之人立於信地;未發菩薩心令發菩薩意;於其中間當受佛決。此五因緣如來出現必當為之。』」(CBETA, T02, no. 125, p. 703, b16-20)

3.諸佛都會知道過去佛和未來佛行菩薩道的一切事蹟。如《增一阿含經》卷44〈48 十不善品〉:「如來玄鑒,無事不察,當來、過去、現在三世皆悉明了,諸過去諸佛姓字、名號,弟子菩薩翼從多少,皆悉知之,一劫、百劫、若無數劫,悉觀察知。亦復知國王、大臣、人民姓字,斯能分別,如今現在國界若干,亦復明了。將來久遠,彌勒出現,至真.等正覺,欲聞其變;弟子翼從、佛境豐樂,為經几時?」

佛告阿難:「汝還就座,聽我所說,彌勒出現,國土豐樂,弟子多少,善思念之,執在心懷。」」(CBETA, T02, no. 125, p. 787, c4-13)

4.《長阿含經》中也有42處說到「菩薩」二字,於卷一大因緣經中提到過去佛毗婆屍菩薩降神母胎,乃至到成佛的過程。以及 釋迦佛往世當菩薩的故事。

5.《雜阿含經》中也有20處提到「菩薩」二字。

結論:由上述那麼多證據,可以知道大乘之名,並非大乘經典中才有,在四阿含時就有大乘經典和菩薩六度了!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lau仔 發表於 2013-12-13 08:36 AM

且不管祂是大乘,小乘經典,如果要做形上學的經文哲學研究都可以參照比較!
但佛法是重實踐的,重生死的解脫輪迴之道這是不容分說的,如果你的因緣認同:
不做羅漢,先做菩薩才可以成佛,那就試著按大乘經典修行,看能否成就佛菩薩!
但原始佛教修行的〈雜〉阿含,是更接近佛陀論述的精神,只因佛陀也是人,當然
也就是證果的阿羅漢,也是自創佛法的覺者!!!最重要的是經典不是光拿來學
習與信仰,而是修行於法,並親自檢驗自己修行是否在正道上~~~


補充內容 (2013-12-13 09:53 AM):
信不信仰任何宗教都是各人選擇,認不認同各宗教的終極目標都是各人因緣!
若沒親自檢驗得法與否,雖信猶盲!...<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TIGER6G 發表於 2013-12-13 11:17 AM

所謂八萬四千法門 就是各說各話  他對 你對 我也對
禁慾的是佛教  拐姦甚至亂倫的也是佛教
哪天要是我頭殼壞掉 或是在人群中混不下去
硬說自己是佛轉世  保證也是信徒一堆  
並且可以從各種佛經之中 去拼湊出足以呼應我說法的依據

j079 發表於 2013-12-13 11:27 AM

曾聽許多大師說:經典內容不容置疑 乃曾有無數倒駕慈航的佛菩薩作見證

如同經典中的開場官印:如是我聞

一旦有心人利用之.....苦了是我們這些想解脫自在的眾生

lau仔 發表於 2013-12-13 01:07 PM

〝不是對就是錯〞或者〝不是善就是惡〞的二元邏輯立論,
似乎放置〝哲學討論版〞更多人會提出各種見解!!!
一般人也都會有這二元論的定見。但如果偏一方的〝執著〞消失就不是定見!
例如:人的身體就像是一個化學變化的工廠一樣,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變化,
意識(念頭)也一直在變化,當你的想法放下〝我執〞就又不是定見了!!!<br><br><br><br><br><div></div>

diomia 發表於 2013-12-14 09:16 PM

哇,大大,感謝您為大乘佛法的用心,功德無量,阿彌陀佛!

diomia 發表於 2013-12-14 09:19 PM

lau仔 發表於 2013-12-13 08:36 AM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且不管祂是大乘,小乘經典,如果要做形上學的經文哲學研究都可以參照比較!
但佛法是重實踐的,重生死的解 ...

大大,請問您何謂原始佛教?
再問,何謂更接近佛陀論述的精神?

lau仔 發表於 2013-12-14 10:48 PM

diomia 發表於 2013-12-14 09:19 PM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大,請問您何謂原始佛教?
再問,何謂更接近佛陀論述的精神?

是有原始佛教之說,但佛陀從未立教,是教導滅苦滅三毒(貪瞋癡)的解脫之道!!!
原始佛教把佛陀(已證悟的覺者)當做在教育大眾尊者。佛陀在印度各城說法的過程
(近代西方學者為探究佛教根源,南傳的巴利聖典比對中文翻譯的(雜)阿含經,是比較接近
佛陀的說法,但不可能一字不漏,而且很可能再另外加入個人思維,但這些都沒關係)
重點是:上座部(比較保守的長老們)及大眾部(社會青年群眾)分裂後各自的戒律及修習
的經文,甚至修行的方法及最終的目的都有所出入!!!
比如:〝滅苦(煩惱,我執),因緣觀,般涅盤〞,都是人生死非常重要的事,但一般大乘佛教
談的少,比較偏重成就佛菩薩之道,(大乘不用去證四果成就阿羅漢,直接修行菩薩道),
以上既然是佛教同源:可以互相比較研習佛法的核心,教義,經文,戒律以及終極目標,隨著
佛法的因緣認同,就去實踐及檢驗你信的法,否則經文讀了一堆,沒去親自體悟也是枉然!!!
而本人的理解: 如果不是修習十二因緣,四聖諦,八正道‧‧‧應該是偏離佛法核心。
對於不相信佛法及未成就證果者,也不會怎樣,只是在死亡後〝識〞的崩解,而另外〝識〞的生出
,繼續流轉於六道中~~~

補充內容 (2013-12-14 11:37 PM):
補充: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以下僅供參考! 倘有冒犯原作者,請多包涵
http://jackiexie.blogspot.tw/2009/09/blog-post_3381.html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diomia 發表於 2013-12-15 10:32 AM

lau仔 發表於 2013-12-14 10:48 PM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有原始佛教之說,但佛陀從未立教,是教導滅苦滅三毒(貪瞋癡)的解脫之道!!!
原始佛教把佛陀(已證 ...

大大,很抱歉,某些觀點小弟不能認同,
其一,原始佛教一詞似乎暗示大乘佛教非最初佛教,此一大過也!
其二,南傳的巴利聖典難道不是翻譯的嗎?
其三,巴利聖典比較貼近佛陀的說法,此話怎講?
其四,大眾部是社會青年群眾?
其五,大乘佛教比較少談到生死大事?
其六,大乘不用證四果阿羅漢?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lau仔 發表於 2013-12-15 02:29 PM

diomia 發表於 2013-12-15 10:32 AM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大,很抱歉,某些觀點小弟不能認同,
其一,原始佛教一詞似乎暗示大乘佛教非最初佛教,此一大過也!
其 ...

你的因緣,認同大乘佛法,就去實踐並親自檢驗體悟你信的法,
爭議是否佛說的經文真實性已無很大意義,參照比較後親自證悟,方是正道,
否則雖信猶盲!!!...<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br><br><br><br><br><div></div>

chevylin0802 發表於 2013-12-16 12:06 AM

本帖最後由 chevylin0802 於 2013-12-16 12:55 AM 編輯

diomia 發表於 2013-12-15 10:32 AM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大,很抱歉,某些觀點小弟不能認同,
其一,原始佛教一詞似乎暗示大乘佛教非最初佛教,此一大過也!
其 ...
原始佛教是近期台灣一些學者考究歷史
去發現一些事情而產生的名詞

這需要先講到一開始結經的經過
首次結經的時候
就有了巴利佛典的1/2內容
這也就是指摩訶迦葉主持時 由阿難背誦出來的經文 
經由在場的阿羅漢眾所認可 而修訂出來的最原始版本

佛滅後百年之後
遇到第一次佛教僧團分裂
於是誕生出了上座部派與大眾部派兩個部派
此時上座部派又結集了一次經點 形成了巴利經典的另一個部份

但當時語言並不是現在的巴利語 而是巴利語的原型

之後大天比丘事件的產生
導致大眾部派改名成為大乘部派

此時大乘部派也結經 則稱大乘經
上座部派也因此又做了一次結經 

但是這個史上的上座部派第三次結經 形成了文字 以巴利語的文字來刻在貝葉上
因此稱之為貝葉經
同樣時期的大乘部派結經也是以巴利語刻寫

當時已經有了世界第一所佛學院 難陀大學
因此大乘部派的經典 首次被結集在難陀大學裏
而上座部派的經典
則其中有一個小部派稱之為銅牒部
則將這些以文字寫成的貝葉經典
傳入了斯里蘭卡

之後斯里蘭卡的佛經
又被泰國僧人複刻
傳入泰國
但是之後斯里蘭卡的佛經因為戰火而燒盡
以致於後來斯里蘭卡再度從泰國迎回一份複刻版的佛經
而這次
這個複刻版的貝葉佛經
也就一直保存到現今
成為現在人們口中所稱的巴利聖典

那麼在台灣
因為有一些人討厭活在神格化的佛菩薩與各種不同的地方神祇理論上
於是開始根據這個歷史的研究
擅自把上座部派佛教 或稱南傳佛教 更名成了原始佛教

理由有兩點
第一點是根據巴利聖典的內容來看
就只有在漢傳的阿含部經典上的內容找得出對應的經文
其中以雜阿含 阿含經為主
因此他們排斥阿含部以外的經論

第二點是根據歷史變革來說
包括佛說阿彌陀經 藥師經 都是在西元前兩百年左右形成的思想
在初次結經與第二次結經時並沒有這些內容
因此遭到了擁護南傳教派者的嚴重質疑

大眾部派的興起緣革
主要是因為對於戒律的解讀有所不同
尤其是關於比丘是否可以接受財物的問題上
上座部派認為根據佛陀教戒
比丘是完全不可以接受任何財物
更不用提及珠寶等物品
但這些東西卻是在大乘經典上常見到的史事
由於佛教當時在印度東方與印度西方
會因為社會條件有所不同
而形成差異
因此才造成糾紛
但當時不是完整的分裂
上座部派與大眾部派在還沒有發生大天比丘事件之前
事實上還是有所交集

一直到大天比丘的事件發生的時候
才有了老死不相往來的分裂

然而有一說是當初上座部都是長老為主
因此有人說大眾部都是年輕的比丘為主
但是否真的如此
不得而知
畢竟歷史沒有把事件寫得非常清楚

至於巴利聖典比較貼近佛陀所說
這點我基本上認定是如實的
因為從心理暗示的嚴重程度來講
巴利原典在闡述上
很少做心理暗示

大乘經論在我看來
最大的問題就是出在心理暗示性太強
結果論講得太多

因此我個人是完全支持巴利原典比較接近佛陀所說
但是
我有一個前提
就是只能夠照漢傳阿含部與巴利原典在同一份經文上比對才有意義
同一部經 以巴利原典重新翻譯之後 與漢傳阿含部裏的同部經典相比
巴利原典是採取客觀式的闡述 而阿含部經典則是直接用了結果論的方式論述
因此人為觀點上來講 阿含經反而比較嚴重

至於大乘經少提生死大事
我是反對他們的看法的
因為大乘經也是以證得無餘涅槃為最主要的理論

至於四果問題
那麼就得說這是來自於許多人的誤解
因為大乘部派的經論
主要是講菩薩十地論
與上座部派的四雙八士論是不同的
上座部派講四雙八士論
是指
初果向 初果 二果向 二果 三果向 三果 四果向(阿羅漢向) 四果(阿羅漢)
但是巴利原典並沒有提及過十地菩薩論
因此被南傳佛教信眾們誤以為大乘經不講阿羅漢修證的事
但是如果照十地菩薩論來看的話
那麼事實上是不同的理論與概念
那麼菩薩難道是只有北傳獨有的嗎
事實上不是
在南傳佛典就有菩薩的說法
不是只有北傳才有
南傳菩薩道甚至於闡述成就圓滿佛果需要具備十種波羅密
而其中北傳所講的菩薩六度萬行之中的 佈施 持戒 精進 禪定 般若 六種
都完全被這十種所涵攝
甚至於比北傳還多出四種
佈施 持戒 出離 智慧 精進 忍辱 真實 決意 慈 捨
因此如果有人說南傳不提倡菩薩道 那是真正的誤解
相反的
如果有人說北傳不談阿羅漢道 那也是完全的誤解
事實上只是把內修與外在的問題給搞亂了
內修過程裏頭可被分成四雙八士的階次性
而外在以及整體性的過程裏要以菩薩道的十地階次來論

那麼關於大乘一詞的問題來講
很多人誤會太深了
當初佛陀本來就有講
聲聞乘 緣覺乘 佛乘(佛乘之後在大乘部派經典都改稱為大乘)
而佛乘的要素有三個
第一個是必需要滿足 自修 自行 自證 的根本要件
第二個是必需要滿足 菩薩行 的根本要件並必需要滿足圓滿智慧波羅密的部份
第三個是必需要滿足 阿羅漢四果次第 的根本要件

而緣覺乘的要素有兩個
第一個是滿足 自修 自行 自證 (一般都是根據十二因緣法)
第二個是滿足 阿羅漢四種次第
(菩薩行的部份不需要構成要件, 但緣覺乘仍然會有菩薩行)

而聲聞乘的要素有兩個
第一個是 依他所教而修 依他所教而行 依他所教而證 (一般都是依四聖諦)
第二個是 阿羅漢四種次第
(菩薩行的部份不需要構成要件, 但聲聞乘仍然會有菩薩行)

也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所以只要是佛教徒 都是叫做聲聞弟子 只要是佛教徒 不管是北傳還是南傳 一律都是聲聞乘

因此有的人不懂
就以為今天修的是大乘
事實上跟佛陀所講的大乘仍然沒有任何關連

但是有一點是
迴小向大的部份
算是開了一個窗口
也就是說 先修聲聞 後轉佛乘
這個理論是可行的
但是轉佛乘之前
仍然要歸零
重新開始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diomia 發表於 2013-12-17 10:36 AM

chevylin0802 發表於 2013-12-16 12:06 AM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原始佛教是近期台灣一些學者考究歷史
去發現一些事情而產生的名詞



大大,感謝您的用心解說,小弟個人觀點有所不同,

佛教經典於千葉窟第一次結集時,二乘經典就已結集完畢,
於四阿含經已有記載,並非於後再做二、三次的結集另加補充,
而由於第一次的結集主要內容在於聲聞法義,
於是大乘菩薩眾亦言:吾等亦欲結集,隨後即有窟外千人大結集,
大乘佛典於焉結集完成。
至於百年後聲聞眾的第二次結集,已是聲聞律典了,
所以聲聞部的經藏在第一次結集就已具足完成。
而大乘佛法更非於百年之後才開始結集。

另外,在第一次的結集時,就以文字紀錄下來了,
阿含經上,也有記載…一阿含者六十疋素…
非巴利語的貝葉經為首度以文字流傳下來。

佛法的流傳依路徑有有南傳、北傳之分,
南傳佛教主說聲聞解脫道,北傳主說佛菩提道,
二者雖均為佛教,因行者目的不同而有所區分。

至於個人喜好、觀點的問題,在此則不討論,
在下認為:世尊應機而說三乘法,
天佑中土,在北傳佛教中,均被具足保留下來,
漢譯四阿含經若有心修習,不被惡因緣誤導情況下,亦能成就。
何況大乘佛子,對於聲聞解脫道亦須修習,
未聞成佛者言:吾不懂二乘解脫道,只知菩薩道。
因大乘佛法涵蓋了二乘解脫道,
故說法門無邊,佛道無上,
三大阿僧衹劫方乃成佛,以在下來說,這還算快呢!...<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chevylin0802 發表於 2013-12-17 10:48 AM

本帖最後由 chevylin0802 於 2013-12-17 11:11 AM 編輯

diomia 發表於 2013-12-17 10:36 AM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大,感謝您的用心解說,小弟個人觀點有所不同,

佛教經典於千葉窟第一次結集時,二乘經典就已結集完畢 ...
歷史不是靠片面的文物去認定的

佛陀滅時並沒有大乘佛教這個事情
你所講的完全不符合史實
所謂窟外結經一事那完全都是偽造出來的
而唯一可靠的所謂的窟外結經一事
是在佛陀滅後不久
由提婆達多派另行結經的史實
從這個史實來看吃素的議題
確實相當吻合
大乘經裏許多強烈的吃素主張
就歷史考證的觀點來看
有很明顯的提婆達多派的痕跡

第一次結經時以及第二次結經時
確實是沒有文字記錄
都只有口誦
另外
我不承認漢傳阿含經
理由是這整個漢傳阿含經充斥著造假的成份

這些史事事實上在中華佛教研究院都可以找得到
裏面有一堆人不斷在考究歷史真相
不容你們只用片面的經文就充當證據的作法

台灣的華梵大學
中華佛教研究學院
都不斷的在還原史實
都不斷的從印度 日本 緬甸等地
尋找各式各樣的出土文物與各式各樣的證明
試圖尋找出與拼湊出整個佛教的歷史變遷的完整沿革
你們對歷史對考古有他們這些學院教授專業嗎?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waroro 發表於 2013-12-17 11:13 AM

本帖最後由 waroro 於 2013-12-17 11:14 AM 編輯

我們學佛是學佛陀的教育

不是學歷史

歷史就由歷史學者去研究吧

有人擺著白紙黑字的實體經書不看

猛去研究那虛無飄渺的幾千年歷史

然後說經書怎樣怎樣,學佛變佛學,本末倒置實在可笑 {:31:}


中國歷來明心見性祖師大德太多了,都幫我們驗證過了

我們實在不用去擔心經典,專心修持才是

實際上,多看看經典,你會發現佛教雖有三藏十二部,但都是相通的

所以有人想說某經是偽經,不用戒淫戒殺,是行不通的

一反,三藏十二部都反,就不是佛教了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diomia 發表於 2013-12-17 01:33 PM

chevylin0802 發表於 2013-12-17 10:48 AM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歷史不是靠片面的文物去認定的

佛陀滅時並沒有大乘佛教這個事情


在下的確比不上學者的專業,
不過,做學問有做學問的方法,做學問有做學問的目的,
對於佛法的實證卻是不一定能通達。

以某種派別的立場去看歷史,
極容易引用個人所喜愛的立論、文獻去做比對,
所得到的學說,也不過是眾多派別之一罷了,
去佛日遠,中間有多少邪師說法?
考證一事,何其難矣,別說數千年前科技不發達的年代,
多少近代的史實都可被屈解了,何況更久?
再看今日,多少人為了自己名利,編造事實,積非成是,
真假之間,若無善知識住世,如何能辨?

至此,方知世尊之法脈何以最後滅亡,
是因緣乎?是眾業乎?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br><br><br><br><br><div></div>
頁: [1] 2